返回校园网首页| 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| 易班网| 学生综合管理系统 学生档案登录

网课战“疫”(三):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抗疫大思政”教学实践探索

发布时间:2022-04-21 来源:上海第二工业大学(新)

  2022年春天,为进一步做好线上教学,助力疫情防控下大思政育人,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,牢牢把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,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,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从思政课在线教学、集体备课、主题实践等方面展开“抗疫大思政”教学实践,写好立德树人“大文章”。

 云端授课,微思政育人

 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部署下,学院全体教师转战线上,通过“腾讯会议+学习通+微信群”将思政课堂搬上云端,采取学生分组、课前分享、思维导图等多样的方式讲述思政理论。同时,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这一重要时间节点,联合党委宣传部、教务处举办“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: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微征文、微电影、微思政比赛”。通过征文、视频和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方式,以学生的视角讲述疫情下的中国故事,弘扬中国精神,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、进教材、进头脑,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奋发有为。

 集体备课、在线听课、集中评课,提质增效

  疫情防控期间,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,做好思政课线上教学工作,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。学院以提升线上教学质量为主题,开启“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教学能力提升”系列活动,针对在线教学展开集体备课、在线听课、集中评课。

  第一阶段是集体备课。各教研室根据课程线上教学实际情况,召开集体备课会,以教师主题发言与教研室集体讨论的方式,就课程授课方式、在线教学遇到的难点、课程重点等内容进行探讨,并形成会议记录,提升教师授课能力。集体备课会包含三部分内容:一是教研室就线上教学遇到的难点进行讨论,如课堂教学纪律、学生出勤情况、线上教学效果等内容,以推动提升在线教学质量;二是选取一名教师进行主题发言,就课程某一章节进行说课,其他老师补充完善,集思广益,增进教师教学能力;三是学习教育部教指委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七门思政课的教学建议》,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和精神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。

  第二阶段是在线听课。在学校督导听课基础上,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质量监督和考评小组为主体,开展各位老师间互相听课、干部听课、教育教学小组听课,实现在线听课全覆盖。听课结束后,就听课实际情况进行研讨,分析重难点问题,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,在线听课贯穿线上教学始终。

  第三阶段是集中评课。在集体备课、听课、说课的基础上,学院对学生听课情况、教师授课情况和教师说课内容进行集中评议,针对在线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,根据老师的教学情况和说课内容开展教师比武,拍摄思政微课,确保在线教学平稳有序、保质保量。

  战“”大思政,挖掘教育元素潜心育人

  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。疫情防控是思政教育的“活教材”,在攻坚克难抗击疫情的过程中,涌现出大量鲜活的人物和故事,为“大思政课”育人提供了广阔的土壤。面对疫情,在社区抗疫一线,马院党员教师亮身份、显担当,筑起红色防线;在教学一线,思政课教师也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、思想引领的职责担当,坚守岗位,恪尽职守,以多样的形式上好这堂战疫“大思政课”。

  肖春燕老师在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的授课过程中,注重发掘疫情防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,将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传达给每一位学生。在教学内容上,结合理论知识点将疫情防控案例融入在线教学,耐心解读政府的防疫政策和措施,针对网络上扩散蔓延的各种信息,引导学生仔细甄别、辩证思考,在课堂的交流讨论中辨明是非,努力做到理性思考、理智发声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在社会实践环节中,鼓励学生观察记录抗疫实情,记录下那些在物资保障、秩序维护、疫情防控中无私忘我的医务人员、日夜值守的公安民警、深入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、真诚奉献的志愿者,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身边的真、善、美,用手中的镜头保存这一特殊时期令人感动的一瞬间。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中,肖老师引导学生从我做起,坚定信心、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,将爱国情、报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,展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。

  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是,自己朋友圈的一张“大白”照片竟成为老师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案例。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课上,张慧老师援引同学们化身“大白”、“疫”起守“沪”、用志愿者行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案例,来讲授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。她说,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,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,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体。“这堂线上思政理论课很给力!”课后,她收到了学生的反馈。

  思政理论课堂上,经常遇到无法与学生共鸣的问题。如何让线上教学更精彩?如何让学生更愿意学?线上教学中“教”与“学”的交互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。张慧老师的体会是,一方面,教师运用特色案例进行理论解读,展现的是理论的科学性;另一方面,善于运用学生志愿者行为进行理论诠释,呈现的是理论的实践性,通过知识点搭建交互的桥梁,打破线上教学普遍存在的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壁垒,针对现有的线上教学空间感大、体验感小的问题,通过寻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同频共振点,打造出更接近于课堂教学氛围的线上教学,让学生感到理论学习很“管用”,学习理论很“解渴”。

  李敏老师的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课堂则覆盖了在线教学的全过程、全周期,从前期、中期、后期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。她认为,线上教学前期是适应阶段,教师要初步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,学生要初步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要求,在适应阶段以教师讲课、学生听课为主要教学形式。线上教学中期是进展阶段,要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优势,充分调动学生在腾讯会议中的学习主动性,如社会实践线上交流、腾讯会议聊天区互动等,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,教师能更个性化进行教学开展。后期则是总结阶段,教师全面梳理总结知识点,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每堂课的学习内容,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。

 

  叶维明老师围绕“疫情之下,我们该做一名怎样的大学生”这一主题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,号召同学们统一思想,做“动态清零”的拥护者;增强辨别,做网络谣言的制止者;提高自律,做个人成长的监督者;胸怀大局,做配合打赢疫情防控“大仗硬仗”的坚强守护者。

  在讲授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主题“中国发展与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”“数字经济发展的挑战、机遇与实践”时,徐炜炜老师有感而发:“令我惊喜的是:在疫情当下,我们很多学生能以理性、平和、积极的视野和心态来看待世界经济艰难复苏背景下中国发展,感慨祖国强大、感谢生逢其时的同时,对疫情中暴露的问题不回避,对网络谣言能区分,一个学生的课堂发言令我印象深刻:‘每一代人都在成长,我们也在成长!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!’”

  面对疫情,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时将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动人故事引入课堂,通过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疫情防控、用学生参与抗击疫情的身边事例等实践活动,将抗疫精神积极融入在线教学,将“教”与“学”有机结合起来,从而达到“知”与“行”的统一。疫情之下,马院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途径,有序开展战“”教学双行动,努力让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不样。

分享到: